圓舞曲 圓舞曲(Waltz),有時音譯為“華爾茲”,起源于奧地利和德國的連德勒舞,18世紀后半葉用于社交舞會,19世紀開始流行于西歐各國,它采用3/4拍,強調(diào)第一拍上的重音,旋律流暢,節(jié)奏明顯,伴奏中每小節(jié)僅用一個和弦,由于舞蹈時需由兩人成對旋轉(zhuǎn),因而被稱為圓舞曲。
圓舞曲yuánwǔqǔ
[waltz]主要為音樂會演出用的3/4拍的器樂、交響樂或聲樂的樂曲
一種每節(jié)三拍的舞曲。源于奧國鄉(xiāng)間的藍特舞曲,起初被視為粗俗舞曲,十七、八世紀流行維也納宮廷后,旋律速度加快,十九世紀以后風靡全歐洲。以史特勞斯父子、蕭邦、柴可夫斯基等人的作品最有名。
也稱為「華爾滋舞曲」。
英語waltz
德語LangsamerWalzer(S,Mus)?,Walzer(S)?
法語Valse
本站部份資料來自網(wǎng)絡或由網(wǎng)友提供,如有問題請速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將立即處理!
Copyright © 2020-2024 中華漢語詞典m.allstreams.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浙ICP備2024058711號
免責聲明:本站非營利性站點,以方便網(wǎng)友為主,僅供學習。合作/投訴聯(lián)系QQ:1553292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