⒈ 阿諛隨順。
⒉ 謂誣妄不實(shí)。
⒊ 偏袒回護(hù)。
⒈ 阿諛隨順。
引唐 韓愈 《答呂毉山人書》:“議雖未中節(jié),其不肯阿曲以事人者灼灼明矣?!?br />《明史·胡儼傳》:“必能為 董子 之正言,而不為 公孫 之阿曲。”
郭沫若 《中國史稿》第三編第四章第三節(jié):“建武 二十四年(48年), 劉秀 下詔重申‘阿附蕃王法’,凡阿曲附益王侯的,都要受到很嚴(yán)厲的處分。”
⒉ 謂誣妄不實(shí)。
引《舊唐書·許敬宗傳》:“敬宗 自掌知國史,記事阿曲。”
⒊ 偏袒回護(hù)。
引《魏書·高道穆傳》:“若御史、司直糾劾失實(shí),悉依所斷獄罪之。聽以所檢,迭相糾發(fā)。如二使阿曲,有不盡理,聽罪家詣門下通訴,別加案檢?!?br />宋 蘇洵 《議法》:“唐 之初大臣 房 杜 輩,為刑統(tǒng)毫釐輕重,明辨別白,附以仁義,無所阿曲,不知 周公 之刑,何以易此。”
本站部份資料來自網(wǎng)絡(luò)或由網(wǎng)友提供,如有問題請速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將立即處理!
Copyright © 2020-2024 中華漢語詞典m.allstreams.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浙ICP備2024058711號
免責(zé)聲明:本站非營利性站點(diǎn),以方便網(wǎng)友為主,僅供學(xué)習(xí)。合作/投訴聯(lián)系QQ:1553292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