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齋 祀禮名。中國古代帝王舉行祭祀前所行之預備性禮儀。周制,凡行祭祀禮前,王親戒百官及族人,散齋七日,即七日內(nèi)不御、不樂、不吊。歷代相沿,惟齋期不盡相同。清沿古制, 凡大祀,文武百官各散齋于公署四日。又,古代齋戒期滿亦稱散齋。
齋戒期滿。
唐.白居易〈五月齋戒罷宴徹樂聞韋賓客皇甫郎中飲會亦稀又知欲攜酒饌出齋先以長句呈謝〉詩:「散齋香火今朝散,開素盤筵后日開?!?br>
七日不近妃妾,不舉樂,不吊喪的齋戒?!庚S」文獻異文作「齊」。
《禮記.祭義》漢.鄭玄.注:「散齊七日不御、不樂、不吊。」
《宋書.卷一四.禮志一》:「殷祠,皇帝散齋七日,致齋三日?!?br>
本站部份資料來自網(wǎng)絡或由網(wǎng)友提供,如有問題請速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將立即處理!
Copyright © 2020-2024 中華漢語詞典m.allstreams.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浙ICP備2024058711號
免責聲明:本站非營利性站點,以方便網(wǎng)友為主,僅供學習。合作/投訴聯(lián)系QQ:1553292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