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頠 裴頠(wěi)(267-300)字逸民。西晉大臣、哲學家。河東聞喜(今屬山西)人。司空裴秀之子,他曾任散騎常侍、國子祭酒兼右軍將軍、尚書左仆射之職。裴頠反對王弼、何晏的“貴無論”,提出“崇有論。”認為萬有的整體是最根本的“道”,萬有不是由“無”產(chǎn)生的,而是“自生”的,“自生而必體有”。他還認為萬物生化有其規(guī)律。從“崇有論”出發(fā),他重視現(xiàn)實存在的事物,不滿輕視事功的放達風氣,力圖論證封建等級制的合理性。裴頠的思想在當時有很大影響,被認為是崇有派領袖。著有《崇有論》,《晉書》把它完全載入裴頠的傳中。
人名。(西元267~300)?字逸民,晉河東聞喜人。弘雅有遠識,惠帝時為國子祭酒兼右軍將軍,因誅楊駿有功,封武昌侯。奏修國學,刻石寫經(jīng),累遷《尚書》,為趙王倫所害,追謚成。因患時俗虛浮,嘗著《崇有論》以解其蔽。
本站部份資料來自網(wǎng)絡或由網(wǎng)友提供,如有問題請速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將立即處理!
Copyright © 2020-2024 中華漢語詞典m.allstreams.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浙ICP備2024058711號
免責聲明:本站非營利性站點,以方便網(wǎng)友為主,僅供學習。合作/投訴聯(lián)系QQ:1553292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