⒈ 回鶻人采用粟特文字母創(chuàng)制的文字。屬音素文字類型。主要通行于今吐魯番盆地及中亞楚河流域。字母分字頭、字中、字尾。字體分刻本體、寫經(jīng)體、草體三種。留存至今的用這種文字書寫的碑銘和文獻有《九姓回鶻可汗碑》、《彌勒會見記》、《福樂智慧》、《金光明經(jīng)》、《菩薩大唐三藏法師傳》、《高昌館雜字》、《高昌館來文》等,均對研究維吾爾族語言、文學、歷史有重要價值。
⒈ 回鶻 人采用粟特文字母創(chuàng)制的文字。屬音素文字類型。主要通行于今 吐魯番盆地 及中亞 楚河 流域。字母分字頭、字中、字尾。字體分刻本體、寫經(jīng)體、草體三種。留存至今的用這種文字書寫的碑銘和文獻有《九姓回鶻可汗碑》、《彌勒會見記》、《福樂智慧》、《金光明經(jīng)》、《菩薩大唐三藏法師傳》、《高昌館雜字》、《高昌館來文》等,均對研究維吾爾族語言、文學、歷史有重要價值。
⒈ 記錄古土耳其語的文字。為古代維吾爾人參考粟特文字所創(chuàng)。屬拼音文字,有十九至二十三個字母。原來由右至左橫寫,后改自上而下直寫。西元八至十五世紀在中亞吐魯番盆地與楚河流域流行。為蒙古文的前身。
本站部份資料來自網(wǎng)絡或由網(wǎng)友提供,如有問題請速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將立即處理!
Copyright © 2020-2024 中華漢語詞典m.allstreams.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浙ICP備2024058711號
免責聲明:本站非營利性站點,以方便網(wǎng)友為主,僅供學習。合作/投訴聯(lián)系QQ:1553292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