⒈ 亦作“明暗”。明與暗;明顯與隱晦。比喻政治清明與黑暗。喻指聰慧或愚昧。比喻真假;是非。
⒈ 亦作“明闇”。
⒉ 明與暗;明顯與隱晦。
引《漢書·劉向傳》:“由是觀之,明暗之效,葬之吉兇,昭然可見矣?!?br />漢 王充 《論衡·答佞》:“深謀明術(shù),深淺不能并行,明暗不能并知?!?br />晉 張華 《答何劭》詩之二:“明闇信異姿,靜躁亦殊形?!?/span>
⒊ 比喻政治清明與黑暗。
引《漢書·終軍傳》:“夫明闇之徵,上亂飛鳥,下動(dòng)淵魚?!?/span>
⒋ 喻指聰慧或愚昧。
引宋 歐陽修 《為君難論下》:“此非聽言之難,在聽者之明暗也?!?/span>
⒌ 比喻真假;是非。
引《西游記》第九五回:“﹝后妃等﹞一個(gè)個(gè)上前拜告道:‘望圣僧救得我真公主來,分了明暗,必當(dāng)重謝?!?/span>
⒈ 物體因受光、不受光而有亮面和暗面,由于明暗的感覺才造成視覺上的立體感。
例如:「這屋子的采光不錯(cuò),明暗適中?!?/span>
本站部份資料來自網(wǎng)絡(luò)或由網(wǎng)友提供,如有問題請速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將立即處理!
Copyright © 2020-2024 中華漢語詞典m.allstreams.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浙ICP備2024058711號
免責(zé)聲明:本站非營利性站點(diǎn),以方便網(wǎng)友為主,僅供學(xué)習(xí)。合作/投訴聯(lián)系QQ:1553292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