奏議 臣子向皇帝上書言事,條議是非的文字的統(tǒng)稱。包括《文心雕龍》中的“章表”、“奏啟”、“議對”這三類。據(jù)劉勰的說法,“章以謝恩,奏以按劾,表以陳請,議以執(zhí)異”??梢娫谳^古的時候,章、表、奏、議四者還是有區(qū)別的,后來這種區(qū)別就逐漸消失了。章體文字久已失傳,表體文字大量可見,其內(nèi)容比較廣泛。奏啟即奏,奏是進的意思,臣下言事稱奏事?!段恼卤骟w序說》: “七國以前,皆稱上秦初改書曰奏。漢定禮議,是有四品:一曰章,以謝恩;二曰奏,以按劾;三曰表,以陳情;四曰議,以執(zhí)議?!?奏事的文章戰(zhàn)國時稱上書,如李斯《上秦始皇書》。漢朝稱上書或上疏、奏書。疏的本義是條陳,即逐條陳說。如司馬相如《上疏諫獵》、枚乘《奏書諫吳王濞》。議對即議政、對策的文章。對策,簡稱策。《文心雕龍·議對》篇說:“對策者,應(yīng)詔而陳政也。”應(yīng)舉時由皇帝出題目,題目寫在簡上,故叫策問;應(yīng)舉者按題陳述自己的意見,故叫對策。漢代晁錯、董仲舒等都以對策著名。此外還有封事,也稱封章,這是一種秘密的奏議,進奏時加以密封,以防泄漏。書說(shuì) 包括書和說。書指一般的書信,如司馬遷《報任安書》,嵇康《與山巨源絕交書》等。說一般是指游士的游說之辭。如蘇代《說齊不為帝》,范雎《說秦昭王》。明 孔貞運《明兵部尚書節(jié)寰袁公墓志銘》:“其(袁可立)奏議剴切有當,帝心似陸,宣公至若決策,擊賊蹙之遠徙,則裴晉公淮蔡之斷也!”
奏議zòuyì
(1)[memorializetheemperor]∶臣子向帝王上書陳述事情,議論是非
(2)[memorialtothethrone]∶奏章
古代臣子因事向君王陳奏,并條列其是非,稱為「奏議」。
唐.韓愈〈唐故太原王公神道碑銘〉:「在禮部奏議詳雅,省中伏其能?!?br>
古代臣子向君王進奏的章疏。
《文選.曹丕.典論論文》:「蓋奏議宜雅,書論宜理,銘誄尚實,詩賦欲麗?!?br>也稱為「奏章」、「奏疏」。
本站部份資料來自網(wǎng)絡(luò)或由網(wǎng)友提供,如有問題請速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將立即處理!
Copyright © 2020-2024 中華漢語詞典m.allstreams.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浙ICP備2024058711號
免責聲明:本站非營利性站點,以方便網(wǎng)友為主,僅供學習。合作/投訴聯(lián)系QQ:1553292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