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語 | 解釋 |
---|---|
表聞 | 表聞 《宋書·謝靈運傳》:“出郭游行,或一日百六七十里,經(jīng)旬不歸,既無表聞,又不請急?!?基本解釋 上表申聞于上。 網(wǎng)絡(luò)解釋 表聞 《宋書·謝靈運傳》:“出郭游行,或一日百六七十里,經(jīng)旬不歸,既無表聞,又不請急?!? |
騰聞 | 騰聞 中文:騰聞 繁體字:騰聞 發(fā)音:téng wén 釋義:上聞,使皇帝或朝廷聞知?!端螘ず髲U帝紀》:“若守宰威恩可紀,廉勤允著,依事騰聞。 基本解釋 上聞﹐使皇帝或朝廷聞知。 網(wǎng)絡(luò)解釋 騰聞 中文:騰聞 繁體字:騰聞 發(fā)音:téngwén 釋義:上聞,使皇帝或朝廷聞知?!端螘ず髲U帝紀》:“若守宰威恩可紀,廉勤允著,依事騰聞。 |
耳聞不如面見 | 耳聞不如面見【解釋】聽到的不如看到的真實可靠。比喻實際經(jīng)驗的重要。【出處】漢·劉向《說苑·政理》:“夫耳聞之,不如目見之;目見之,不如足踐之?!?網(wǎng)絡(luò)解釋 耳聞不如面見 【解釋】聽到的不如看到的真實可靠。比喻實際經(jīng)驗的重要。 【出處】漢·劉向《說苑·政理》:“夫耳聞之,不如目見之;目見之,不如足踐之。” |
先行后聞 | |
講聞 | 詞語解釋 講聞 [ jiǎng wén ] ⒈ 講求聽聞。 引證解釋 ⒈ 講求聽聞。 引 《漢書·董仲舒?zhèn)鳌罚骸白哟蠓蛎飨仁ブ畼I(yè),習俗化之變,終始之序,講聞高誼之日久矣,其明以諭朕?!?宋 王珪 《觀文殿學士富弼可宣徽南院使判并州制》:“至若軍政之惠威,兵家之攻守,皆爾講聞之舊,予何訓焉?!?宋 張舜民 《書節(jié)孝先生事實于先生詩編之后》詩:“講聞先生亦已久,云為輒以書諸紳?!? |
聞見 | 詞語解釋 聞見 [ wén jiàn ] ⒈ 聽到和看見。 ⒉ 所聞所見;知識。 ⒊ 嗅到。 引證解釋 ⒈ 聽到和看見。 引 《戰(zhàn)國策·秦策二》:“羣臣聞見者畢賀, 陳軫 后見,獨不賀?!?宋 洪邁 《夷堅丙志·黃法師醮》:“自寢至覺僅數(shù)刻,而所經(jīng)歷聞見,連日言之不能盡?!?魯迅 《書信集·致姚克》:“這一定是原已在別處見過,或聽過的,既經(jīng)先已聞見,就可知此等字別處已有,何必《文選》?” ⒉ 所聞所見;知識。 引 《荀子·非十二子》:“略法先王而不 |
名聞天下 | 詞語解釋 名聞天下 [ míng wén tiān xià ] ⒈ 名聲很大,傳遍天下。 國語辭典 名聞天下 [ míng wén tiān xià ] ⒈ 聲名著聞天下。 引 《三國演義·第五二回》:「要文武雙全,名聞天下。」 |
傳聞 | 詞語解釋 傳聞 [ chuán wén ] ⒈ 聽到流傳。 例 傳聞說你將同她結(jié)婚。 英 it is said; ⒉ 通過多人才了解。 英 hearsay; ⒊ 輾轉(zhuǎn)流傳的消息。 例 傳聞多失。 英 rumor; 引證解釋 ⒈ 非親見親聞,而出自他人的轉(zhuǎn)述。亦指所傳聞的事。 引 漢 董仲舒 《春秋繁露·楚莊王》:“《春秋》分十二世以為三等:有見,有聞,有傳聞;有見三世,有聞四世,有傳聞五世?!?唐 劉知幾 《史通·采撰》:“訛言難信,傳聞多失?!?清 孫枝蔚 《客中吟》詩之三:“傳聞山有虎 |
耳不忍聞 | 詞語解釋 ⒈ 不忍心聽,形容情景十分凄慘。 |
耳聞 | 詞語解釋 耳聞 [ ěr wén ] ⒈ 耳朵所聽到的;親耳聞聽。 例 他的一些事我早有耳聞。 英 hear of (about); 引證解釋 ⒈ 聽說,聽到。參見“耳聞目見”。 引 清 紀昀 《閱微草堂筆記·灤陽消夏錄五》:“鬼非目睹,語非耳聞,恍惚杳冥,茫無實據(jù)。” 朱自清 《執(zhí)政府大屠殺記》:“我只說我當場眼見和后來耳聞的情形,請大家看看這陰慘慘的二十世紀二十六年三月十八日的 中國 !” 國語辭典 耳聞 [ ěr wén ] ⒈ 聽說。 引 北魏·酈道元《水經(jīng)注·河水注》: |
桃色新聞 | 桃色新聞 桃色新聞,多用來形容男女之間的曖昧的關(guān)系事件。另有同名中國電影(1938年、1993年),1993年版主要劇情為:治安處長涉嫌與時裝模特有瓜葛,卷入一樁“桃色事件”中。為徹底查清案情,刑偵隊長陸世峰深入時裝表演隊調(diào)查,最終挖出了一伙趁改革開放之機謀個人私欲、出賣國家重要經(jīng)濟情報的罪犯,澄清了那起離奇的“桃色新聞”。 基本解釋 1.指有關(guān)男女情愛或不正當男女關(guān)系的新聞。 辭典解釋 桃色新聞táosèxīnwénㄊㄠˊㄙㄜˋㄒㄧㄣ |
多聞 | 多聞 【拼音】:duō wén 【字義】:指學識廣博。 【語出】: (1)《荀子·修身》:“多聞曰博?!?(2)《晉書·摯虞傳》:“(摯虞)以為足以備物致用,廣多聞之益。” (3) 《抱樸子·微旨》:“多聞而體要,博見而善擇。” 基本解釋 多聞 duōwn [well-informed;erudite]見多識廣 博學多聞不是一件壞事 辭典解釋 多聞duōwénㄉㄨㄛㄨㄣˊ 見聞廣博。 《論語.季氏》:「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 《文選.何晏.景福殿賦》:「故將廣智,必先多聞?!?/td> |
覽聞辯見 | 詞語解釋 覽聞辯見 [ lǎn wén biàn jiàn ] ⒈ 謂見多識廣,能說會道。 引證解釋 ⒈ 謂見多識廣,能說會道。 引 漢 袁康 《越絕書·外傳紀策考》:“嚭 為人覽聞辯見,目達耳通,諸事無所不知?!? |
歡聞歌 | 詞語解釋 歡聞歌 [ huān wén gē ] ⒈ 樂府吳聲歌曲。 引證解釋 ⒈ 樂府 吳 聲歌曲。 引 《樂府詩集·清商曲辭二·歡聞歌》 郭茂倩 題解引 南朝 陳 智匠 《古今樂錄》:“《歡聞歌》者, 晉穆帝 升平 初歌,畢輒呼‘歡聞不’,以為送聲,后因此為曲名?!? |
多聞闕疑 | 詞語解釋 多聞闕疑 [ duō wén què yí ] ⒈ 雖然見多識廣,有不懂之處,還應存有疑問。指謙虛謹慎的治學態(tài)度。 例 多聞闕疑,慎言其余,則寡尤?!墩撜Z·為政》 英 to hear much and reject the doubtful points; be well-informed and suspend judgment on things in doubt; 國語辭典 多聞闕疑 [ duō wén quē yí ] ⒈ 雖然博學多聞,遇到不懂的地方,仍須存疑。語出后泛指謙虛謹慎的學習態(tài)度。 引 《論語·為政》:「多聞闕疑,慎言其余,則寡尤?!?《新唐書·卷一六二·獨孤及傳 |
仁心仁聞 | |
豫聞 | |
嘉聞 | 詞語解釋 嘉聞 [ jiā wén ] ⒈ 亦作“嘉問”。 ⒉ 問,通“聞”。美名;好聲譽。 引證解釋 ⒈ 亦作“嘉問”。問,通“聞”。美名;好聲譽。 引 《左傳·昭公三十二年》:“卜人謁之曰:‘生有嘉聞,其名曰 友,為公室輔?!?杜預 注:“嘉名聞於世。” 《魏書·廣陵王羽傳》:“敬慎汝儀,勿墜嘉問,唯酒唯田,可不戒歟!” 宋 王安石 《皇親叔敖轉(zhuǎn)官加勛》之一:“爾序官內(nèi)朝,克有嘉問,繩繩之慶,協(xié)於聲詩?!? |
聳聞 | 聳聞 聳聞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是sǒng wén,是指聳動聽聞。 基本解釋 聳動聽聞。 網(wǎng)絡(luò)解釋 聳聞 聳聞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是sǒngwén,是指聳動聽聞。 |
上聞 | 上聞 向朝廷呈報?!尔i冠子·王鈇》:“柱國不政,使下情不上聞,上情不下究?!薄稘h書·谷永傳》:“臣聞王天下有國家者,患在上有危亡之事,而危亡之言不得上聞?!?唐 韓愈 《與華州李尚書書》:“愚以為茍慮有所及,宜密以上聞,不宜以疎外自待。 基本解釋 1.向朝廷呈報。2.古賜爵名。亦稱"上聞爵"。 辭典解釋 上聞shàngwénㄕㄤˋㄨㄣˊ 向朝廷呈報。 《漢書.卷六.武帝紀》:「今或至闔郡而不薦一人,是化不下究,而積行之君子雍于上聞也 |
聲聞 | |
緋聞 | 詞語解釋 緋聞 [ fēi wén ] ⒈ 桃色新聞。 例 紅姑進入電影圈幾年,沒傳出任何緋聞。 英 pink news; 國語辭典 緋聞 [ fēi wén ] ⒈ 比喻感情、婚姻方面的傳聞。 例 如:「讀者們對明星的緋聞最感興趣。」 |
稔聞 | |
朝聞夕改 | 詞語解釋 朝聞夕改 [ zhāo wén xī gǎi ] ⒈ 早上聽見自己的過失,晚上就改正。 英 one heard in the morning and amended in the evening; 引證解釋 ⒈ 見“朝過夕改”。 國語辭典 朝聞夕改 [ zhāo wén xì gǎi ] ⒈ 早上聽到道理,晚上就用以改正自己的缺點。比喻人能勇于改過。 引 《晉書·卷五八·周處等傳·史臣曰》:「朝聞夕改,輕生重義,徇國亡軀,可謂志節(jié)之士也?!?金·侯善淵〈沁園春·道德陰符〉詞:「背覺合塵,朝聞夕改,馬劣猿顛難捉擒?!? |
晉惠聞蛙 | 詞語解釋 晉惠聞蛙 [ jìn huì wén wā ] ⒈ 晉惠帝昏庸愚暗,嘗在華林園聽到蛙聲,謂左右曰:“此鳴者為官乎?私乎?”及天下荒亂,百姓餓死,曰:“何不食肉糜?”見《晉書·惠帝紀》。后因以“晉惠聞蛙”喻愚蒙寡識。 引證解釋 ⒈ 引 晉惠帝 昏庸愚暗,嘗在 華林園 聽到蛙聲,謂左右曰:“此鳴者為官乎?私乎?” 及天下荒亂,百姓餓死,曰:“何不食肉糜?” 見《晉書·惠帝紀》。后因以“晉惠聞蛙”喻愚蒙寡識。 元 王子一 《誤入桃源》第一 |
耳聞目染 | 詞語解釋 耳聞目染 [ ěr wén mù rǎn ] ⒈ 同“耳濡目染”。 引證解釋 ⒈ 同“耳濡目染”。 引 孫犁 《<從維熙小說選>序》:“老伴是一個文盲,她之所以能‘青年作家’云云,不過是因為與我朝夕相處,耳聞目染的結(jié)果?!?從維熙 《北國草》第一章五:“由于他小時候在 巴黎 耳聞目染的結(jié)果,愛情比同齡的年輕人要早醒得多。” |
新聞紙 | 詞語解釋 新聞紙 [ xīn wén zhǐ ] ⒈ 報紙。白報紙。一種生產(chǎn)量大、價格低廉的印刷用紙,主要用以印刷報刊。 引證解釋 ⒈ 報紙。 引 清 宣鼎 《夜雨秋燈錄·胡寶玉記》:“新聞紙上,曾為記之。” 《二十年目睹之怪現(xiàn)狀》第十四回:“繼之 把新聞紙遞給我,指著一條道:‘你看我們的國事怎么得了!’” 葉圣陶 《某城紀事》:“要給本城新聞紙登一篇文章解釋黨義時,他自告奮勇說由他擔任。” ⒉ 白報紙。一種生產(chǎn)量大、價格低廉的印刷用紙,主 |
博聞強記 | 詞語解釋 博聞強記 [ bó wén qiáng jì ] ⒈ 同“博聞強識”。 引證解釋 ⒈ 同“博聞彊識”。 引 《韓詩外傳》卷八:“人眾兵強而守之以畏者勝,聰明睿智而守之以愚者哲,博聞強記而守之以淺者不隘?!?清 阮葵生 《茶馀客話·汪顧不薄今人》:“博聞強記,羣書之府,吾不如 吳任臣。” 曹禺 《沉痛的悼念》:“他博聞強記,文采洋溢?!?國語辭典 博聞強記 [ bó wén qiáng jì ] ⒈ 見聞廣博,記憶力特強。也作「博聞強識?!?引 《韓詩外傳·卷三》: |
流聞 | 詞語解釋 流聞 [ liú wén ] ⒈ 輾轉(zhuǎn)傳聞;流播。指傳聞之事。 引證解釋 ⒈ 輾轉(zhuǎn)傳聞;流播。 引 《后漢書·劉盆子傳》:“吏人負獻,輒見剽劫,流聞四方,莫不怨恨?!?《新唐書·房琯傳》:“始, 邠 以武將領(lǐng)刺史,故綱目廢弛,即治府為營,吏攘民居相淆讙。 琯 至,一切革之,人以便安,政聲流聞?!?清 趙翼 《甌北詩話·白香山詩》:“蓋其少年欲有所濟於天下,而托之諷諭,冀以流聞宮禁,裨益時政。” ⒉ 指傳聞之事。 引 《漢書·五行志中 |
洽博德聞 | 洽博德聞【解釋】謂知識和見聞廣博。 明 俞弁 《逸老堂詩話》卷下:“ 玄敬 當時最以洽博多聞稱,不知何所據(jù)而云然?!?基本解釋 謂知識和見聞廣博。 網(wǎng)絡(luò)解釋 洽博德聞 【解釋】謂知識和見聞廣博。明俞弁《逸老堂詩話》卷下:“玄敬當時最以洽博多聞稱,不知何所據(jù)而云然?!? |
本站部份資料來自網(wǎng)絡(luò)或由網(wǎng)友提供,如有問題請速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將立即處理!
Copyright © 2020-2024 中華漢語詞典m.allstreams.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浙ICP備2024058711號
免責聲明:本站非營利性站點,以方便網(wǎng)友為主,僅供學習。合作/投訴聯(lián)系QQ:1553292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