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語 | 解釋 |
---|---|
死而后止 | |
不勞而食 | 詞語解釋 ⒈ 食:吃。自己不勞動而占有別人的勞動成果。 |
引領而望 | 【解釋】引領:伸長脖子。伸長脖子遠望。形容殷切盼望?!境鎏帯俊睹献印ち夯萃跎稀罚骸叭缬胁皇葰⑷苏撸瑒t天下之民皆引領而望之矣?!?基本解釋 辭典解釋 引領而望yǐnlǐngérwàngㄧㄣˇㄌㄧㄥˇㄦˊㄨㄤˋ 伸長脖子遙望。形容殷切期盼。 《漢書.卷四五.伍被傳》:「父不寧子,兄不安弟,政苛刑慘,民皆引領而望,傾耳而聽,悲號仰天,叩心怨上?!?網絡解釋 【解釋】引領:伸長脖子。伸長脖子遠望。形容殷切盼望。 【出處】《孟子·梁惠王上 |
青出于藍而勝于藍 | |
鼓腹而游 | 詞語解釋 ⒈ 鼓腹:鼓起肚子,即飽食。拍打肚皮四處游逛。形容閑暇無事,自得其樂。 |
謀而後動 | 辭典解釋謀而后動móu ér hòu dòng 形容預先計劃穩(wěn)當而后再行動。《文選.劉孝標.廣絕交書》:「苞苴所入,實行張霍之家,謀而后動,毫芒寡忒,是曰:『量交。』」也作「謀定后動」。 基本解釋 辭典解釋 謀而后動móuérhòudòngㄇㄡˊㄦˊㄏㄡˋㄉㄨㄥˋ 形容預先計劃穩(wěn)當而后再行動?!段倪x.劉孝標.廣絕交書》:「苞苴所入,實行張霍之家,謀而后動,毫芒寡忒,是曰:『量交。』」也作「謀定后動」。 |
不寒而慄 | 【解釋】栗:畏懼,發(fā)抖。不冷而發(fā)抖。形容非常恐懼?!境鎏帯俊妒酚洝た崂袅袀鳌罚骸笆侨战詧髿⑺陌儆嗳?,其后郡中不寒而栗,滑民佐吏為治。”【示例】豈果脂粉之氣,不勢而威?胡乃骯臟之身,~。 ◎清·蒲松齡《聊齋志異·馬介甫》【近義詞】毛骨悚然、提心吊膽、膽戰(zhàn)心驚【反義詞】無所畏懼、臨危不懼【語法】緊縮式;作謂語、定語;用于想到、聽到或見到令人恐懼不安的事 基本解釋 不寒而栗 bùhán’érlì [shudderwithfear;tremblewithfear]不冷 |
形而下 | |
席捲而逃 | 【解釋】指偷了全部貴重衣物逃跑。 網絡解釋 【解釋】指偷了全部貴重衣物逃跑。 |
應運而出 | 辭典解釋應運而出yìng yùn ér chū 順應天命或時勢而出現。如:「英雄豪杰每于亂世紛擾之際應運而出?!挂沧鳌笐\而起」、「應運而生」。 基本解釋 辭典解釋 應運而出yìngyùnérchūㄧㄥˋㄩㄣˋㄦˊㄔㄨ 順應天命或時勢而出現。如:「英雄豪杰每于亂世紛擾之際應運而出?!挂沧鳌笐\而起」、「應運而生」。 |
山以小陁而大崩 | |
而此 | 而此 而此,漢語詞語,讀音是ér cǐ,釋義是如此。 基本解釋 如此。 網絡解釋 而此 而此,漢語詞語,讀音是ércǐ,釋義是如此。 |
見可而進 | 【解釋】見到形勢有利就進軍。后指有把握就行動?!境鎏帯俊蹲髠鳌ば辍罚骸耙娍啥M,知難而退,軍之善政也?!薄痉戳x詞】知難而退【語法】連動式;作謂語;指有把握就行動 網絡解釋 【解釋】見到形勢有利就進軍。后指有把握就行動。 【出處】《左傳·宣公十二年》:“見可而進,知難而退,軍之善政也?!?【反義詞】知難而退 【語法】連動式;作謂語;指有把握就行動 |
白頭而新 | 【解釋】指相交雖久而并不知己,像新知一樣。同“白頭如新”?!境鎏帯棵鳌钌鳌栋最^而新》:“《漢書》:‘白頭如新,傾蓋如故?!墩f苑》作‘白頭而新,傾蓋而故’?!?、‘如’,古字通用。白頭而新,雖至老而交猶新。” 基本解釋 同"白頭如新"。 網絡解釋 【解釋】指相交雖久而并不知己,像新知一樣。同“白頭如新”。 【出處】明·楊慎《白頭而新》:“《漢書》:‘白頭如新,傾蓋如故?!墩f苑》作‘白頭而新,傾蓋而故’。 |
時者難得而易失 | |
置而不問 | 辭典解釋置而不問zhì ér bù wèn 擱置一旁,不予理會。 宋.蘇軾〈漢文帝之行事有可疑者三〉:「才之過人者也,才者遺而不錄,不才者置而不問,則事之不廢壞者有幾?」 基本解釋 辭典解釋 置而不問zhìérbùwènㄓˋㄦˊㄅㄨˋㄨㄣˋ 擱置一旁,不予理會。 宋.蘇軾〈漢文帝之行事有可疑者三〉:「才之過人者也,才者遺而不錄,不才者置而不問,則事之不廢壞者有幾?」 |
偉而 | 偉而 猶偉如。偉大壯美貌。 唐 梁洽 《進賢冠賦》:“念茲在茲,侯其偉而?!?唐 王太真 《鍾期聽琴賦》:“ 鐘期 當日傾耳志之,怡性愜靈,中矩應規(guī),躊躇四顧,侯其偉而?!币槐咀鳌暗t而”。 基本解釋 猶偉如。偉大壯美貌。 網絡解釋 偉而 猶偉如。偉大壯美貌。唐梁洽《進賢冠賦》:“念茲在茲,侯其偉而?!碧仆跆妗舵R期聽琴賦》:“鐘期當日傾耳志之,怡性愜靈,中矩應規(guī),躊躇四顧,侯其偉而。”一本作“祎而”。 |
鼎足而立 | 詞語解釋 鼎足而立 [ dǐng zú ér lì ] ⒈ 像鼎的三只腳一樣,三者各立一方。常比喻三方面分立相持的局面。 引證解釋 ⒈ 像鼎的三只腳一樣,三者各立一方。常比喻三方面分立相持的局面。 引 《漢書·蒯通傳》:“方今為足下計,莫若兩利而俱存之,參分天下,鼎足而立,其勢莫敢先動?!?清 劉獻廷 《廣陽雜記》卷四:“楊晉叔 夫人, 郭氏 也。父名 郭羲,與 陳秀 皆 飛虹 同時人,鼎足而立者也。” 徐遲 《黃山記》一:“三個主峰,高風峻骨,鼎 |
欲得而甘心 | |
涸澤而漁 | 【解釋】抽干池水捉魚。比喻只圖眼前利益,不作長遠打算?!境鎏帯俊段淖印て呷省罚骸跋韧踔?,不涸澤而漁,不焚林而獵?!薄臼纠渴怯伞?,焚林而狩。 ◎《宋書·袁淑傳》【近義詞】竭澤而漁、殺雞取卵【反義詞】從長計議【語法】偏正式;作謂語、賓語;含貶義 基本解釋 涸澤而漁 hzry [drainthepondtogetallthefish]排干湖沼之水而捕魚。比喻只圖眼前利益,取之不留余地 不涸澤而漁,不焚林而獵?!痘茨献又餍g訓》 辭典解釋 涸澤而漁hézééryúㄏㄜˊㄗ |
不令而信 | 詞語解釋 ⒈ 令:命令;信:信服。不用三令五申能使之遵守服從。 |
樂而不厭 | 【解釋】喜愛而不厭倦。 基本解釋 1.喜愛而不厭倦。 網絡解釋 【解釋】喜愛而不厭倦。 |
不可同年而語 | 詞語解釋 不可同年而語 [ bù kě tóng nián ér yǔ ] ⒈ 見“不可同日而語”。 引證解釋 ⒈ 見“不可同日而語”。 引 漢 賈誼 《過秦論》:“試使 山東 之國與 陳涉 度長絜大,比權量力,則不可同年而語矣?!?宋 蘇軾 《朝辭赴定州論事狀》:“雖遲速安危小異,然比之常靜無心終始不悔如 孝文帝 者,不可同年而語矣?!?清 魏源 《默觚下·治篇》:“故摘果於未熟,視已熟不可同年而語。” 國語辭典 不可同年而語 [ bù kě tóng nián ér yǔ ] ⒈ 差別很大 |
甚而至于 | |
羣起而攻之 | 【解釋】大家都起來攻擊它,反對它?!境鎏帯俊墩撜Z·先進》:“非吾徒也,小子鳴鼓而攻之可也?!薄臼纠克沸袗毫?,難怪大家會~,他這是咎由自取?!菊Z法】復句式;作賓語、分句;含貶義 網絡解釋 【解釋】大家都起來攻擊它,反對它。 【出處】《論語·先進》:“非吾徒也,小子鳴鼓而攻之可也?!?【示例】他品行惡劣,難怪大家會~,他這是咎由自取。 【語法】復句式;作賓語、分句;含貶義 |
惠而 | 1.猶惠然。順貌。 基本解釋 1.猶惠然。順貌。 |
廢書而嘆 | 【解釋】因有所感而停止讀書?!境鎏帯俊妒酚洝っ献榆髑淞袀鳌罚骸疤饭唬河嘧x《孟子》書,至梁惠王問‘何以利吾國’,未嘗不廢書而嘆也?!?基本解釋 辭典解釋 廢書而嘆fèishūértànㄈㄟˋㄕㄨㄦˊㄊㄢˋ 讀書時心有所感而輟讀興嘆。 《史記.卷七四.孟子荀卿傳.序.太史公曰》:「余讀孟子書,至梁惠王問『何以利吾國。』未嘗不廢書而嘆也。」 《晉書.卷五五.潘岳傳》:「岳讀汲黯傳至司馬安四至九卿,而良史書之,題以巧宦之目, |
否終而泰 | 辭典解釋否終而泰pǐ zhōng ér tài 情況由壞轉好?!稌x書.卷七三.庾亮傳》:「實冀否終而泰,屬運在今?!挂沧鳌阜駱O泰來」。 基本解釋 辭典解釋 否終而泰pǐzhōngértàiㄆㄧˇㄓㄨㄥㄦˊㄊㄞˋ 情況由壞轉好?!稌x書.卷七三.庾亮傳》:「實冀否終而泰,屬運在今。」也作「否極泰來」。 |
改而更張 | 詞語解釋 改而更張 [ gǎi ér gèng zhāng ] ⒈ 同“改弦更張”。 引證解釋 ⒈ 同“改弦更張”。 引 《北史·崔鴻傳》:“琴瑟不調,改而更張,雖明旨已行,猶宜消息?!? |
和而不同 | 詞語解釋 和而不同 [ hé ér bù tóng ] ⒈ 謂和衷相濟,而又各有所見,不茍同于人。 引證解釋 ⒈ 謂和衷相濟,而又各有所見,不茍同于人。參見“和同”。 引 《論語·子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何晏 集解:“君子心和,然其所見各異,故曰不同?!?晉 夏侯湛 《東方朔畫贊》:“染跡朝隱,和而不同?!?晉 袁宏 《三國名臣序贊》:“和而不同,通而不雜?!?國語辭典 和而不同 [ hé ér bù tóng ] ⒈ 內心能與人和睦相處,但不盲目茍 |
本站部份資料來自網絡或由網友提供,如有問題請速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將立即處理!
Copyright © 2020-2024 中華漢語詞典m.allstreams.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浙ICP備2024058711號
免責聲明:本站非營利性站點,以方便網友為主,僅供學習。合作/投訴聯(lián)系QQ:1553292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