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伯端的詩詞(28首)

張伯端的簡介
張伯端(公元983年— 1082年),一說(公元984年—1082年),道教南宗初祖,字平叔,號紫陽、紫陽山人,后改名用成(或用誠)。人稱“悟真先生”,傳為“紫玄真人”,又尊為“紫陽真人”。臨海(今屬浙江)人。自幼博覽群書,學貫古今中外,涉獵諸種方術。張伯端與杏林翠玄真人石泰、道光紫賢真人薛式、泥丸翠虛真人陳楠、瓊炫紫虛真人白玉蟾被奉為“全真道南五祖”(“北五祖”為:東華帝君王玄甫、正陽帝君鐘離權、純陽帝君呂洞賓、純佑帝君劉海蟾、輔極帝君王重陽)。張伯端真人之師為劉海蟾,桂林劉仲遠真人系張伯端真人所度化。
-
宋代:張伯端妄想不須強滅,真如何必希求。
本源自性佛齊修。
迷悟豈拘先后。
悟則剎那成佛,迷則萬劫淪流。
若能一念契真修。
滅盡恒沙罪垢。 -
宋代:張伯端牛女情緣道合,龜蛇類秉天然。
蟾烏遇朔合嬋娟。
二氣相資運轉。
本是乾坤妙用,誰能達此深淵。
陽陰否隔卻成愆。
怎得天長地遠。 -
宋代:張伯端不辨五行四象,那分朱汞鉛銀。
修丹火候未曾聞。
早便稱呼居隱。
不背自思己錯,更將錯路教人。
誤他永劫在迷津。
似恁欺心安忍。 -
宋代:張伯端冬至一陽來服,三旬增一陽爻。
月中復卦溯晨潮。
望罷乾終姤兆。
日又別為寒暑,陽生復起中宵。
午時姤象一陰朝。
煉藥須知昏曉。 -
宋代:張伯端天地才經(jīng)否泰,朝昏好識頓蒙。
輻來輳轂水朝宗。
妙在抽添運用。
得一萬般皆畢,休分南北西東。
損之又損慎前功。
命寶不宜輕弄。 -
宋代:張伯端雄里內(nèi)含雌質(zhì),負陰抱卻陽精。
兩般和合藥方成。
點化魄纖魂勝。
信道金丹一粒,蛇吞立變龍形。
雞餐亦乃化鸞鵬。
飛入真陽清境。 -
宋代:張伯端七返朱砂反本,九還金液還真。
休將寅子數(shù)坤申。
但要五行成準。
本是水銀一味,周流遍歷諸辰。
陰陽數(shù)足自通神。
出入豈離玄牝。 -
宋代:張伯端二八誰家姹女,九三何處郎君。
自稱木液與金精。
遇土卻成三姓。
更假丁公鍛煉,夫妻始結歡情。
河車不敢暫留停。
運入昆侖峰頂。 -
宋代:張伯端若要真鉛留汞,親中不離家臣。
木金間隔會無因。
須仗媒人勾引。
本性愛金順義,金情戀木慈仁。
相吞相陷卻相親。
始覺男兒有孕。 -
宋代:張伯端白虎首經(jīng)至寶,華池神水真金。
故知上善利源深。
不比尋常藥品。
若要修成九轉,先須煉己持心。
依時采取定浮沈。
進火須防危甚。 -
宋代:張伯端此道至神至圣,憂君分薄難消。
調(diào)和鉛汞不終朝。
早睹玄珠形兆。
志士若能修煉,何妨在市居朝。
工夫容易藥非遙。
說破人須失笑。 -
宋代:張伯端內(nèi)藥還同外藥,內(nèi)通外亦須通。
丹頭和合類相同。
溫養(yǎng)兩般作用。
內(nèi)有天然真火,爐中赫赫長紅。
外爐增減要勤功。
妙絕無過真種。 -
宋代:張伯端修行之士,功勤不小。
識五行、逆順顛倒。
妙理玄玄。
玉爐中、龍蟠虎踞,金鼎內(nèi)、煉成至寶。
陽神離體,杳杳冥冥,剎那間、游偏三島。
出入純熟,按捺住、別尋玄妙。
合真空,太虛是了。 -
宋代:張伯端真鐵牛兒,形容丑惡,性剛偏好爭馳。
人人皆有,那角解牽騎。
種就黃芽滿院,更須用、神水澆之。
宮里,若無此獸,安得似嬰兒。
乾坤真動靜,生成家活,總賴于伊。
饑餐虎髓,渴飲水銀池。
夜半牽車進火,霞光迸、海底騰輝。
牧童笑,華池宴罷,乘個月明歸。 -
宋代:張伯端丹是色身至寶,煉成變化無窮。
更于性上究真宗。
決了死生妙用。
不待他身后世,現(xiàn)前獲福神通。
自從龍虎著斯功。
爾后誰能繼踵。 -
宋代:張伯端欲了無生妙道,莫如自見真心。
真心無相亦無音。
清凈法身只恁。
此道非無外有,非中亦莫求尋。
二邊俱遣棄中心。
見了名為上品。 -
宋代:張伯端我見時人說性,只夸口急酬機。
及逢境界轉癡迷。
又與愚人何異。
說得便須行得,方名言行無虧。
能將慧劍斬魔魑。
此號如來正智。 -
宋代:張伯端悟了莫求寂滅,隨緣只接群迷。
尋常邪見及提攜。
方便指歸實際。
五眼三身四智,六度萬行修齊。
圓光一顆好摩尼。
利物兼能自利。 -
宋代:張伯端魚兔若還入手,自然忘卻筌蹄。
渡河筏子上天梯。
到彼悉皆遺棄。
未悟須憑言說,悟來言說皆非。
雖然四句屬無為。
此等何須脫離。 -
宋代:張伯端住想修行布施,果報不離天人。
恰如仰箭射浮云。
墜落只緣力盡。
爭似無為實相,還須返樸歸淳。
境忘情性任天真。
以證無生法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