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父歌
漁父歌朗讀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
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釣臺漁父褐為裘,兩兩三三舴艋舟。
能縱棹,慣乘流,長江白浪不曾憂。
霅谿灣里釣漁翁,舴艋為家西復東。
江上雪,浦邊風,笑著荷衣不嘆窮。
松江蟹舍主人歡,菰飯莼羹亦共餐。
楓葉落,荻花乾,醉宿漁舟不覺寒。
青草湖中月正圓,巴陵漁父棹歌連。
釣車子,橛頭船,樂在風波不用仙。
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釣臺漁父褐為裘,兩兩三三舴艋舟。
能縱棹,慣乘流,長江白浪不曾憂。
霅谿灣里釣漁翁,舴艋為家西復東。
江上雪,浦邊風,笑著荷衣不嘆窮。
松江蟹舍主人歡,菰飯莼羹亦共餐。
楓葉落,荻花乾,醉宿漁舟不覺寒。
青草湖中月正圓,巴陵漁父棹歌連。
釣車子,橛頭船,樂在風波不用仙。
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 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釣臺漁父褐為裘,兩兩三三舴艋舟。 能縱棹,慣乘流,長江白浪不曾憂。 霅谿灣里釣漁翁,舴艋為家西復東。 江上雪,浦邊風,笑著荷衣不嘆窮。 松江蟹舍主人歡,菰飯莼羹亦共餐。 楓葉落,荻花乾,醉宿漁舟不覺寒。 青草湖中月正圓,巴陵漁父棹歌連。 釣車子,橛頭船,樂在風波不用仙。

張志和(730年(庚午年)~810年?),字子同,初名龜齡,漢族,婺州(今浙江金華)人,自號“煙波釣徒”,又號“玄真子”。唐代著名道士、詞人和詩人。十六歲參加科舉,以明經(jīng)擢第,授左金吾衛(wèi)錄事參軍,唐肅宗賜名為“志和”。因事獲罪貶南浦尉,不久赦還。自此看破紅塵,浪跡江湖,隱居祁門赤山鎮(zhèn)。其兄張鶴齡擔心他遁世不歸,在越州(今紹興市)城東筑茅屋讓他居住。史載唐肅宗曾賜他奴婢各一人,張志和讓他們結(jié)婚,取名漁童和樵青。著有《玄真子》集。
《漁父歌》的詩詞大意
西塞山前白鷺在自由地翱翔,江水中,肥美的鱖魚歡快地游著,漂浮在水中的桃花是那樣的鮮艷而飽滿。青箬笠,披著綠色的蓑衣,
冒著斜風細雨。
釣臺漁夫褐為裘,兩個三舴艋舟。
能放棹,習慣乘流,
長江白浪不曾憂慮。
霅溪灣里釣漁翁,舴艋為家西向東。
江上的雪,浦邊風,
笑著挑衣服不嘆窮。
松江螃蟹離開主人的歡心,菰米飯菜湯也一起吃。
楓葉落,荻花干,
醉宿漁船不覺寒。
青草湖中月正圓,巴陵漁夫棹歌連。
釣具子,撅頭船,
樂在風波不使用仙。
* 以上翻譯來自百度翻譯(AI),僅供參考
《漁父歌》的網(wǎng)友點評
唐代宗大歷七年九月,顏真卿任湖州刺史,次年到任。張志和駕舟往謁,時值暮春,桃花水漲,鱖魚水美,他們即興唱和,張志和首唱,作詞五首,這首詞是其中之一。這首詞于憲宗時一度散失,長慶三年,李德裕訪得之,著錄于其《玄真子漁歌記》文中,始流傳至今。漁歌子:原是曲調(diào)名,后來人們根據(jù)它填詞,又成為詞牌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