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風波 三山送盧國華提刑,約上元重來
定風波 三山送盧國華提刑,約上元重來朗讀少日猶堪話別離,老來怕作送行詩。
極目南云無過雁。
君看,梅花也解寄相思。
無限江山行未了。
父老,不須和淚看旌旗。
后會丁寧何日是?須記,春風十日放燈時。
極目南云無過雁。
君看,梅花也解寄相思。
無限江山行未了。
父老,不須和淚看旌旗。
后會丁寧何日是?須記,春風十日放燈時。
少日猶堪話別離,老來怕作送行詩。 極目南云無過雁。 君看,梅花也解寄相思。 無限江山行未了。 父老,不須和淚看旌旗。 后會丁寧何日是?須記,春風十日放燈時。

辛棄疾(1140-1207),南宋詞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別號稼軒,漢族,歷城(今山東濟南)人。出生時,中原已為金兵所占。21歲參加抗金義軍,不久歸南宋。歷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東安撫使等職。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論》與《九議》,條陳戰(zhàn)守之策。其詞抒寫力圖恢復國家統(tǒng)一的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對當時執(zhí)政者的屈辱求和頗多譴責;也有不少吟詠祖國河山的作品。題材廣闊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詞,風格沉雄豪邁又不乏細膩柔媚之處。由于辛棄疾的抗金主張與當政的主和派政見不合,后被彈劾落職,退隱江西帶湖。
【注釋】
①作于紹熙四年(1193)冬。按:稼軒是年春奉詔入京,遷太府少卿。是年秋,出知福州兼福建安撫使,旋即返回福州。此詞即寫于福建安撫使任上。盧國華:盧彥德,字國華,浙江麗水人。繼稼軒之后,為福建提點刑獄使,隨即又調往福建建寧府負責漕運事務。故稼軒作詞送行。上元:舊歷正月十五稱上元節(jié)。詞寫依依惜別之情?!吧偃铡迸阋r“老來”離別之不堪,蓋來日無多,深畏再見之難。三四句想象別后思念,含蓄深厚。下片放眼萬里江山,不作兒女情態(tài),視野與心胸極開闊。結三句應題“約上元重來”?!按猴L十里放燈時”,景象甚美,與“無限江山”句相呼應,開朗樂觀,盡掃送別感傷氣氛。
②“少日”兩句:謂自己年事已高,最怕離別送行。
③“極目”三句:希望別后通過梅花互通友情。此暗用陸凱《贈范曄》詩意:“折花逢驛使,寄與隴頭人。江南無所有,聊贈一枝春?!?br>④“無限”三句:謂友人萬里江山尚未行遍,丈夫志在四方,鄉(xiāng)親父老不須和淚相送。旌旗:此當指送行時的儀仗隊列。
⑤“后會”三句:即題序所云:約友人上元重來相會。按:建寧府亦屬閩地,并與福州相去不遠,故有此約。后會:以后相會。丁寧:即叮嚀。放燈:上元節(jié)也稱放燈節(jié)。古有上元放燈、觀燈的習俗。
-----------轉自“羲皇上人的博客”-----------
①作于紹熙四年(1193)冬。按:稼軒是年春奉詔入京,遷太府少卿。是年秋,出知福州兼福建安撫使,旋即返回福州。此詞即寫于福建安撫使任上。盧國華:盧彥德,字國華,浙江麗水人。繼稼軒之后,為福建提點刑獄使,隨即又調往福建建寧府負責漕運事務。故稼軒作詞送行。上元:舊歷正月十五稱上元節(jié)。詞寫依依惜別之情?!吧偃铡迸阋r“老來”離別之不堪,蓋來日無多,深畏再見之難。三四句想象別后思念,含蓄深厚。下片放眼萬里江山,不作兒女情態(tài),視野與心胸極開闊。結三句應題“約上元重來”?!按猴L十里放燈時”,景象甚美,與“無限江山”句相呼應,開朗樂觀,盡掃送別感傷氣氛。
②“少日”兩句:謂自己年事已高,最怕離別送行。
③“極目”三句:希望別后通過梅花互通友情。此暗用陸凱《贈范曄》詩意:“折花逢驛使,寄與隴頭人。江南無所有,聊贈一枝春?!?br>④“無限”三句:謂友人萬里江山尚未行遍,丈夫志在四方,鄉(xiāng)親父老不須和淚相送。旌旗:此當指送行時的儀仗隊列。
⑤“后會”三句:即題序所云:約友人上元重來相會。按:建寧府亦屬閩地,并與福州相去不遠,故有此約。后會:以后相會。丁寧:即叮嚀。放燈:上元節(jié)也稱放燈節(jié)。古有上元放燈、觀燈的習俗。
-----------轉自“羲皇上人的博客”-----------
《定風波 三山送盧國華提刑,約上元重來》的詩詞大意
年輕時還可以話別離,老來怕作送行詩。極目南說沒有過雁。
你看,梅花的解寄相思。
無限江山行沒有了。
父老,不需要和淚看旌旗。
后會叮囑何天是?要記,春風十日放燈時。
* 此部分翻譯來自AI,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