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諸公登慈恩寺塔
同諸公登慈恩寺塔朗讀高標(biāo)跨蒼穹,烈風(fēng)無時休。
自非曠士懷,登茲翻百憂。
方知象教力,足可追冥搜。
仰穿龍蛇窟,始出枝撐幽。
七星在北戶,河漢聲西流。
羲和鞭白日,少昊行清秋。
秦山忽破碎,涇渭不可求。
俯視但一氣,焉能辨皇州。
回首叫虞舜,蒼梧云正愁。
惜哉瑤池飲,日晏昆侖丘。
黃鵠去不息,哀鳴何所投。
君看隨陽雁,各有稻粱謀。
自非曠士懷,登茲翻百憂。
方知象教力,足可追冥搜。
仰穿龍蛇窟,始出枝撐幽。
七星在北戶,河漢聲西流。
羲和鞭白日,少昊行清秋。
秦山忽破碎,涇渭不可求。
俯視但一氣,焉能辨皇州。
回首叫虞舜,蒼梧云正愁。
惜哉瑤池飲,日晏昆侖丘。
黃鵠去不息,哀鳴何所投。
君看隨陽雁,各有稻粱謀。
高標(biāo)跨蒼穹,烈風(fēng)無時休。 自非曠士懷,登茲翻百憂。 方知象教力,足可追冥搜。 仰穿龍蛇窟,始出枝撐幽。 七星在北戶,河漢聲西流。 羲和鞭白日,少昊行清秋。 秦山忽破碎,涇渭不可求。 俯視但一氣,焉能辨皇州。 回首叫虞舜,蒼梧云正愁。 惜哉瑤池飲,日晏昆侖丘。 黃鵠去不息,哀鳴何所投。 君看隨陽雁,各有稻粱謀。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工部”、“杜少陵”等,漢族,河南府鞏縣(今河南省鞏義市)人,唐代偉大的現(xiàn)實(shí)主義詩人,杜甫被世人尊為“詩圣”,其詩被稱為“詩史”。杜甫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跟另外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qū)別開來,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他憂國憂民,人格高尚,他的約1400余首詩被保留了下來,詩藝精湛,在中國古典詩歌中備受推崇,影響深遠(yuǎn)。759-766年間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紀(jì)念。
這首詩,是杜甫在天寶十一載(752)秋天登慈恩寺塔寫的。慈恩寺是唐高宗作太子時為他母親而建,故稱“慈恩”,建于貞觀二十一年(647)。塔是玄奘在永徽三年(652)建的,稱大雁塔,共有六層。大足元年(701)改建,增高為七層,在今西安市東南。這首詩有個自注:“時高適、薛據(jù)先有此作?!贝送猓瘏?、儲光羲也寫了詩。杜甫的這首是同題諸詩中的壓卷之作。
“高標(biāo)跨蒼穹,烈風(fēng)無時休?!痹娨婚_頭就出語奇突,氣概不凡。不說高塔而說高標(biāo),使人想起左思《蜀都賦》中“陽鳥回翼乎高標(biāo)”句所描繪的直插天穹的樹梢,又想起李白《蜀道難》中“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biāo)”句所形容的高聳入云的峰頂。這里借“高標(biāo)”極言塔高。不說蒼天而說“蒼穹”,即勾畫出天象穹窿形。用一“跨”字,正和“蒼穹”緊聯(lián)。天是穹窿形的,所以就可“跨”在上面。這樣夸張地寫高還嫌不夠,又引出“烈風(fēng)”來襯托。風(fēng)“烈”而且“無時休”,更見塔之極高?!白苑菚缡繎?,登茲翻百憂”,二句委婉言懷,不無憤世之慨。詩人不說受不了烈風(fēng)的狂吹而引起百憂,而是推開一步,說自己不如曠達(dá)之士那么清逸風(fēng)雅,登塔俯視神州,百感交集,心中翻滾起無窮無盡的憂慮。當(dāng)時唐王朝表面上還是歌舞升平,實(shí)際上已經(jīng)危機(jī)四伏。對烈風(fēng)而生百憂,正是感觸到這種政治危機(jī)所在。憂深慮遠(yuǎn),為其他諸公之作所不能企及。
接下去四句,拋開“百憂”,另起波瀾,轉(zhuǎn)而對寺塔建筑進(jìn)行描繪?!胺街背小暗瞧潯保?xì)針密線,銜接緊湊。象教即佛教,佛教用形象來教人,故稱“象教”。“冥搜”,意謂在高遠(yuǎn)幽深中探索,這里有冥思和想象的意思。“追”即“追攀”。由于塔是崇拜佛教的產(chǎn)物,這里塔便成了佛教力量的象征?!胺街蠼塘?,足可追冥搜”二句,極贊寺塔建筑的奇?zhèn)ズ晷郏瑯O言其巧奪天工,盡人間想象之妙。寫到這里,又用驚人之筆,點(diǎn)明登塔,突出塔之奇險(xiǎn)。“仰穿龍蛇窟”,沿著狹窄、曲折而幽深的階梯向上攀登,如同穿過龍蛇的洞穴;“始出枝撐幽”,繞過塔內(nèi)犬牙交錯的幽暗梁欄,攀到塔的頂層,方才豁然開朗。此二句既照應(yīng)“高標(biāo)”,又引出塔頂遠(yuǎn)眺,行文自然而嚴(yán)謹(jǐn)。
站在塔的最高層,宛如置身天宮仙闕。“七星在北戶”,眼前仿佛看到北斗七星在北窗外閃爍;“河漢聲西流”,耳邊似乎響著銀河水向西流淌的聲音。銀河既無水又無聲,這里把它比作人間的河,引出水聲,曲喻奇妙。二句寫的是想象中的夜景。接著轉(zhuǎn)過來寫登臨時的黃昏景色?!棒撕捅薨兹?,少昊行清秋”,交代時間是黃昏,時令是秋季。羲和是駕駛?cè)哲嚨纳?,相傳他趕著六條龍拉著的車子,載著太陽在空中跑。作者在這里馳騁想象,把這個神話改造了一下,不是六條龍拉著太陽跑,而是羲和趕著太陽跑,他嫌太陽跑得慢,還用鞭子鞭打太陽,催它快跑。少昊,傳說是黃帝的兒子,是主管秋天的神,他正在推行秋令,掌管著人間秋色。這兩句點(diǎn)出登臨正值清秋日暮的特定時分,為下面觸景抒情醞釀了氣氛。
接下去寫俯視所見,從而引起感慨,是全篇重點(diǎn)。“秦山忽破碎,涇渭不可求。俯視但一氣,焉能辨皇州?”詩人結(jié)合登塔所見來寫,在寫景中有所寄托。秦山指終南山和秦嶺,在平地上望過去,只看到青蒼的一片,而在塔上遠(yuǎn)眺,則群山大小相雜,高低起伏,大地好象被切成許多碎塊。涇水濁,渭水清,然而從塔上望去分不清哪是涇水,哪是渭水,清濁混淆了。再看皇州(即首都長安),只看到朦朧一片。這四句寫黃昏景象,卻又另有含意,道出了山河破碎,清濁不分,京都朦朧,政治昏暗。這正和“百憂”呼應(yīng)。《通鑒》:“(天寶十一載)上(玄宗)晚年自恃承平,以為天下無復(fù)可憂,遂深居禁中,專以聲色自娛,悉委政事于(李)林甫。林甫媚事左右,迎會上意,以固其寵。杜絕言路,掩蔽聰明,以成其奸;妒賢疾能,排抑勝己,以保其位;屢起大獄,誅逐貴臣,以張其勢?!薄胺苍谙辔皇拍辏B(yǎng)成天下之亂?!倍鸥σ呀?jīng)看到了這種情況,所以有百憂的感慨。
以下八句是感事。正由于朝廷政治黑暗,危機(jī)四伏,所以追思唐太宗時代?!盎厥捉杏菟?,蒼梧云正愁?!彼陂L安東南區(qū),上文俯視長安是面向西北,現(xiàn)在南望蒼梧,所以要“回首”。唐高祖號神堯皇帝,太宗受內(nèi)禪,所以稱虞舜。舜葬蒼梧,比太宗的昭陵。云正愁,寫昭陵上空的云仿佛也在為唐朝的政治昏亂發(fā)愁。一個“叫”字,正寫出杜甫對太宗政治清明時代的深切懷念。下二句追昔,引出撫今:“惜哉瑤池飲,日晏昆侖丘?!爆幊仫嫞赌绿熳觽鳌肪硭?,記周穆王“觴西王母于瑤池之上”,《列子·周穆王》稱周穆王“升昆侖之丘”,“遂賓于西王母,觴于瑤池之上”,“乃觀日之所入”。這里借指唐玄宗與楊貴妃在驪山飲宴,過著荒淫的生活。日晏結(jié)合日落,比喻唐朝將陷入危亂。這就同秦山破碎四句呼應(yīng),申述所懷百憂。正由于玄宗把政事交給李林甫,李排抑賢能,所以“黃鵠去不息,哀鳴何所投”。賢能的人才一個接一個地受到排斥,只好離開朝廷,象黃鵠那樣哀叫而無處可以投奔。最后,詩人憤慨地寫道:“君看隨陽雁,各有稻粱謀”,指斥那樣趨炎附勢的人,就象隨著太陽溫暖轉(zhuǎn)徙的候鳥,只顧自我謀生,追逐私利。
全詩有景有情,寓意深遠(yuǎn)。錢謙益說:“高標(biāo)烈風(fēng),登茲百憂,岌岌乎有漂搖崩析之恐,正起興也。涇渭不可求,長安不可辨,所以回首而思叫虞舜”,“瑤池日晏,言天下將亂,而宴樂之不可以為常也”,這就說明了全篇旨意。正因?yàn)槿绱?,這首詩成為詩人前期創(chuàng)作中的一篇重要作品。
(周振甫)
-----------------------
【鶴注】梁氏編在天寶十三載,不知何據(jù),應(yīng)在祿山陷京師之前,十載奏賦之后。原注:“時高適、薛據(jù)先有作。”《兩京新記》:京城東第一街進(jìn)昌坊慈恩寺,隋無漏寺故地。西院浮屠六級,高三百尺,永徽三年,沙門玄奘所立?!堕L安志》:慈恩寺在萬年縣東南八里。
高標(biāo)跨蒼穹①,烈風(fēng)無時休②。自非曠士懷③,登茲翻百優(yōu)④。
(首言塔不易登,領(lǐng)起全意。塔高,故凌風(fēng)。百憂,憫世亂也。)
①《蜀都賦》:“陽鳥回翼乎高標(biāo)。”《爾雅》:“穹蒼蒼,天也?!惫痹唬骸疤煨务妨?,其色蒼蒼。”丹元子《涉天歌》:“昭昭列象布蒼穹?!雹诠艠犯骸澳呵锪绎L(fēng)起?!雹埘U照詩:“安知曠士懷?!雹芡豸印兜菢琴x》:“登茲樓以四望兮,聊暇日以銷憂?!贝嗽品賾n,蓋翻其語也?!对姟罚骸胺甏税賾n?!?br>
方知象教力①,足可追冥搜②。仰穿龍蛇窟,始出枝撐幽多③。
(此敘登塔之事。象教,建培者。冥搜,登塔者。穿窟出穴,所謂有冥搜也?!颈R注】“磴道屈曲,如穿龍蛇之窟。歷盡盤錯,始出枝撐之幽。)
①王. 《頭陀寺碑》:“正法既沒,象教凌夷?!弊ⅲ骸跋蠼蹋詾樾蜗笠越倘艘?。”②孫綽《天臺山賦序》:“夫非遠(yuǎn)寄冥搜,何肯遙想而存之。”謂此塔真可追攀而冥搜也。③王延壽《魯靈光殿賦》:“枝撐權(quán)丫而斜據(jù)?!弊ⅲ骸爸?,交木也。”黃山谷曰:塔下數(shù)級皆枝撐洞黑,出上級乃明。
七星在北戶①。河漢聲西流②。羲和鞭白日③,少吳行清秋④。秦山忽破碎⑤,涇渭不可求⑥。俯視但一氣⑦,焉能辨皇州⑧。
(此記登塔之景。上四,仰觀于天,見象緯之逼近。下四,俯視于地,見山川之微渺。總是極摹其高。星河夜景,西流,秋候之象。羲和晝景,鞭日,秋光短促也。忽破碎,謂大小錯雜。不可求,謂清濁難分。皇州莫辨,薄暮陰翳矣。)①《史記·天官書》:“北斗七星,所謂璇璣玉衡以齊七政?!薄洞呵镞\(yùn)斗樞》:斗,第一天樞,第二璇,第三璣,第四權(quán),第五衡,第六開陽,第七瑤光?!秴嵌假x》:“開北戶以向日?!雹诠旁姡骸昂訚h清且淺?!薄稄V雅》:“天河謂之天漢,亦曰河漢?!蔽何牡墼姡骸疤鞚h回西流?!雹邸冻o》:“吾令羲和弭節(jié)?!蓖跻葑ⅲ骸棒撕?,日馭也?!庇郑骸鞍兹照阎??!雹堋对铝睢罚骸坝矍镏?,其帝少吳?!迸四嵩姡骸爸烀魉拖?,少吳迎秋?!币笾傥脑姡骸蔼?dú)有清秋日?!雹荨局熳ⅰ壳厣?,指終南諸山?!稄V輿記》:藍(lán)田有秦嶺,乃南山之脊。若隴西秦山,與此相去甚遠(yuǎn)。賈誼《旱云賦》:“正云布而雷動兮,相擊沖而破碎。”⑥《詩》:“涇以渭濁?!滨U照詩:“涇渭不可雜?!薄菌Q注】涇渭乃關(guān)西大川,韋朝宗引渭水入金光門,置漕于西市。⑦魏文帝詩:“俯視清水波。”《西征賦》:“化一氣而甄三才?!雹圊U照詩:”表里望皇州?!被手?,帝都也。
回首叫虞舜①,蒼梧云正愁②。惜哉瑤他飲,日晏昆侖丘③。黃鶴去不息,哀鳴何所投④。君看隨陽雁⑤,各有稻粱謀。
(末乃登塔有感,所謂百憂也?;厥锥?,思古,以虞舜蒼梧比太宗昭陵也。惜哉二句,傷今,以王母瑤池比太真溫泉也?!局熳ⅰ磕┮渣S鴿哀嗚自比,而嘆謀生之不若陽雁,此蓋優(yōu)亂之詞。此章前二段各四句,后二段各八句。)
①王粲詩:“回首望長安。”《杜詩博議》:高祖號神堯皇帝,太宗受內(nèi)禪,故以虞舜方之。【朱注】《西京新記》載,茲恩寺浮屠前階,立太宗《三藏圣教序》碑?;厥捉兴矗⒁庠诖笞?。舊謂泛思古圣君者,非也。②《記》:“舜葬于蒼梧之野。”《山海經(jīng)》:“南方蒼梧之丘、蒼梧之淵,中有九疑山,舜所葬,在長沙零陵界中?!段倪x注》:《歸藏啟筮》:“有白云出自蒼梧,入于太梁?!敝x眺詩:“云去蒼梧野?!苯傇姡骸霸瞥顢?shù)處黑?!雹鄢碳戊菰唬好骰视窝珞P山,皆貴妃從幸,故以日晏昆侖諷之。魏文帝詩:“惜哉時不遇?!薄读凶印罚耗峦跎鲋穑杂^黃帝之宮,遂賓于西王母,觴于瑤池之上,乃觀日之所入,日行萬里。鮑照詩:“夕飲乎瑤池。”《史記·張湯傳》:“日晏,天子忘食?!雹堋俄n詩外傳》:田饒謂魯哀公曰:“夫黃鵲一舉千里,止君園池,啄君稻粱,君猶貴之,以其從來遠(yuǎn)也。故臣將去君,黃鵲舉矣?!睍x《黃鴿曲》:“黃鵠參天飛,半道還哀鳴?!鄙蚣s詩:“驚麏去不息?!雹荨队碡暋罚骸瓣桒B攸居?!弊ⅲ骸半S陽之鳥,鴻雁之屬?!比嚼先撕显唬捍嗽娮I切天寶時事也。秦山忽破碎,喻人君失道也。涇渭不可求,言清濁不分也。焉能辨皇州,傷天下無綱紀(jì)文章,而上都亦然也。虞舜蒼梧,思古圣君而不可得也?,幊厝贞蹋^明皇方耽于淫樂而未已也。賢人君子,多去朝廷,故以黃鵠哀鳴比之。小人貪祿戀位,故以陽雁稻粱刺之。錢謙益曰:高標(biāo)烈風(fēng),登茲百憂,岌岌乎有漂搖析崩之懼,正起興也。焉能辨皇州,恐長安不可知,所以回首而叫虞舜。蒼梧云正愁,猶太白云“長安不見使人愁”也。唐人多以王母喻貴妃。瑤池日晏,言天下將亂,而宴樂不可以為常也。
同時諸公登塔,各有題詠。薛據(jù)詩已失傳;岑、儲兩作.風(fēng)秀熨貼,不愧名家;高達(dá)夫出之簡凈,品格亦自清堅(jiān)。少陵則格法嚴(yán)整,氣象崢嶸,音節(jié)悲壯,而俯仰高深之景,盱衡今古之識,感慨身世之懷,莫不曲盡篇中,真足壓倒群賢,雄視千古矣。三家結(jié)語,未免拘束,致鮮后勁。杜于末幅,另開眼界,獨(dú)辟思議,力量百倍于人。
岑參詩云:“塔勢如涌出,孤高聳天宮。登臨出世界,磴道盤虛空。突兀壓神州,崢嶸如鬼工。四角礙白日,七層摩蒼穹。下窺指高鳥,俯聽聞驚風(fēng)。連山若波濤,奔走似朝東。青松夾馳道,宮觀何玲瓏。秋色從西來,蒼然滿關(guān)中。五陵北原上北原上,萬古青濛濛。凈理了可悟,勝因夙所宗。誓將掛冠去,覺道資無窮?!?br>
儲光羲詩云,“金祠起真宇,直上青云垂。地靜我亦聞,登之秋清時。蒼蕪宜春苑,片碧昆明池。誰道天漢高,逍遙方在茲。虛形賓大極,攜手行翠微。雷雨傍杳冥,鬼神中躨跜。靈變在倏忽,莫能窮天涯。冠上閶闔開,履下鴻雁飛。宮室低邐迆,群山小參差。俯仰宇宙空,庶幾了義歸。崱■非大廈,久居亦以危。”
高適詩云:“香界泯群有,浮圖豈諸相。登臨駭孤高,披拂欣大壯。言是羽翼生,回出虛空上。頓疑身世別,乃覺形神王。宮闕皆戶前,山河盡檐向。秋風(fēng)昨夜至,秦塞多清曠。千里何蒼蒼,五陵郁相望。盛時慚阮步,末宦知周防。輸效獨(dú)無因,斯焉可游放?!?
-----------仇兆鰲 《杜詩詳注》-----------
“高標(biāo)跨蒼穹,烈風(fēng)無時休?!痹娨婚_頭就出語奇突,氣概不凡。不說高塔而說高標(biāo),使人想起左思《蜀都賦》中“陽鳥回翼乎高標(biāo)”句所描繪的直插天穹的樹梢,又想起李白《蜀道難》中“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biāo)”句所形容的高聳入云的峰頂。這里借“高標(biāo)”極言塔高。不說蒼天而說“蒼穹”,即勾畫出天象穹窿形。用一“跨”字,正和“蒼穹”緊聯(lián)。天是穹窿形的,所以就可“跨”在上面。這樣夸張地寫高還嫌不夠,又引出“烈風(fēng)”來襯托。風(fēng)“烈”而且“無時休”,更見塔之極高?!白苑菚缡繎?,登茲翻百憂”,二句委婉言懷,不無憤世之慨。詩人不說受不了烈風(fēng)的狂吹而引起百憂,而是推開一步,說自己不如曠達(dá)之士那么清逸風(fēng)雅,登塔俯視神州,百感交集,心中翻滾起無窮無盡的憂慮。當(dāng)時唐王朝表面上還是歌舞升平,實(shí)際上已經(jīng)危機(jī)四伏。對烈風(fēng)而生百憂,正是感觸到這種政治危機(jī)所在。憂深慮遠(yuǎn),為其他諸公之作所不能企及。
接下去四句,拋開“百憂”,另起波瀾,轉(zhuǎn)而對寺塔建筑進(jìn)行描繪?!胺街背小暗瞧潯保?xì)針密線,銜接緊湊。象教即佛教,佛教用形象來教人,故稱“象教”。“冥搜”,意謂在高遠(yuǎn)幽深中探索,這里有冥思和想象的意思。“追”即“追攀”。由于塔是崇拜佛教的產(chǎn)物,這里塔便成了佛教力量的象征?!胺街蠼塘?,足可追冥搜”二句,極贊寺塔建筑的奇?zhèn)ズ晷郏瑯O言其巧奪天工,盡人間想象之妙。寫到這里,又用驚人之筆,點(diǎn)明登塔,突出塔之奇險(xiǎn)。“仰穿龍蛇窟”,沿著狹窄、曲折而幽深的階梯向上攀登,如同穿過龍蛇的洞穴;“始出枝撐幽”,繞過塔內(nèi)犬牙交錯的幽暗梁欄,攀到塔的頂層,方才豁然開朗。此二句既照應(yīng)“高標(biāo)”,又引出塔頂遠(yuǎn)眺,行文自然而嚴(yán)謹(jǐn)。
站在塔的最高層,宛如置身天宮仙闕。“七星在北戶”,眼前仿佛看到北斗七星在北窗外閃爍;“河漢聲西流”,耳邊似乎響著銀河水向西流淌的聲音。銀河既無水又無聲,這里把它比作人間的河,引出水聲,曲喻奇妙。二句寫的是想象中的夜景。接著轉(zhuǎn)過來寫登臨時的黃昏景色?!棒撕捅薨兹?,少昊行清秋”,交代時間是黃昏,時令是秋季。羲和是駕駛?cè)哲嚨纳?,相傳他趕著六條龍拉著的車子,載著太陽在空中跑。作者在這里馳騁想象,把這個神話改造了一下,不是六條龍拉著太陽跑,而是羲和趕著太陽跑,他嫌太陽跑得慢,還用鞭子鞭打太陽,催它快跑。少昊,傳說是黃帝的兒子,是主管秋天的神,他正在推行秋令,掌管著人間秋色。這兩句點(diǎn)出登臨正值清秋日暮的特定時分,為下面觸景抒情醞釀了氣氛。
接下去寫俯視所見,從而引起感慨,是全篇重點(diǎn)。“秦山忽破碎,涇渭不可求。俯視但一氣,焉能辨皇州?”詩人結(jié)合登塔所見來寫,在寫景中有所寄托。秦山指終南山和秦嶺,在平地上望過去,只看到青蒼的一片,而在塔上遠(yuǎn)眺,則群山大小相雜,高低起伏,大地好象被切成許多碎塊。涇水濁,渭水清,然而從塔上望去分不清哪是涇水,哪是渭水,清濁混淆了。再看皇州(即首都長安),只看到朦朧一片。這四句寫黃昏景象,卻又另有含意,道出了山河破碎,清濁不分,京都朦朧,政治昏暗。這正和“百憂”呼應(yīng)。《通鑒》:“(天寶十一載)上(玄宗)晚年自恃承平,以為天下無復(fù)可憂,遂深居禁中,專以聲色自娛,悉委政事于(李)林甫。林甫媚事左右,迎會上意,以固其寵。杜絕言路,掩蔽聰明,以成其奸;妒賢疾能,排抑勝己,以保其位;屢起大獄,誅逐貴臣,以張其勢?!薄胺苍谙辔皇拍辏B(yǎng)成天下之亂?!倍鸥σ呀?jīng)看到了這種情況,所以有百憂的感慨。
以下八句是感事。正由于朝廷政治黑暗,危機(jī)四伏,所以追思唐太宗時代?!盎厥捉杏菟?,蒼梧云正愁?!彼陂L安東南區(qū),上文俯視長安是面向西北,現(xiàn)在南望蒼梧,所以要“回首”。唐高祖號神堯皇帝,太宗受內(nèi)禪,所以稱虞舜。舜葬蒼梧,比太宗的昭陵。云正愁,寫昭陵上空的云仿佛也在為唐朝的政治昏亂發(fā)愁。一個“叫”字,正寫出杜甫對太宗政治清明時代的深切懷念。下二句追昔,引出撫今:“惜哉瑤池飲,日晏昆侖丘?!爆幊仫嫞赌绿熳觽鳌肪硭?,記周穆王“觴西王母于瑤池之上”,《列子·周穆王》稱周穆王“升昆侖之丘”,“遂賓于西王母,觴于瑤池之上”,“乃觀日之所入”。這里借指唐玄宗與楊貴妃在驪山飲宴,過著荒淫的生活。日晏結(jié)合日落,比喻唐朝將陷入危亂。這就同秦山破碎四句呼應(yīng),申述所懷百憂。正由于玄宗把政事交給李林甫,李排抑賢能,所以“黃鵠去不息,哀鳴何所投”。賢能的人才一個接一個地受到排斥,只好離開朝廷,象黃鵠那樣哀叫而無處可以投奔。最后,詩人憤慨地寫道:“君看隨陽雁,各有稻粱謀”,指斥那樣趨炎附勢的人,就象隨著太陽溫暖轉(zhuǎn)徙的候鳥,只顧自我謀生,追逐私利。
全詩有景有情,寓意深遠(yuǎn)。錢謙益說:“高標(biāo)烈風(fēng),登茲百憂,岌岌乎有漂搖崩析之恐,正起興也。涇渭不可求,長安不可辨,所以回首而思叫虞舜”,“瑤池日晏,言天下將亂,而宴樂之不可以為常也”,這就說明了全篇旨意。正因?yàn)槿绱?,這首詩成為詩人前期創(chuàng)作中的一篇重要作品。
(周振甫)
-----------------------
【鶴注】梁氏編在天寶十三載,不知何據(jù),應(yīng)在祿山陷京師之前,十載奏賦之后。原注:“時高適、薛據(jù)先有作。”《兩京新記》:京城東第一街進(jìn)昌坊慈恩寺,隋無漏寺故地。西院浮屠六級,高三百尺,永徽三年,沙門玄奘所立?!堕L安志》:慈恩寺在萬年縣東南八里。
高標(biāo)跨蒼穹①,烈風(fēng)無時休②。自非曠士懷③,登茲翻百優(yōu)④。
(首言塔不易登,領(lǐng)起全意。塔高,故凌風(fēng)。百憂,憫世亂也。)
①《蜀都賦》:“陽鳥回翼乎高標(biāo)。”《爾雅》:“穹蒼蒼,天也?!惫痹唬骸疤煨务妨?,其色蒼蒼。”丹元子《涉天歌》:“昭昭列象布蒼穹?!雹诠艠犯骸澳呵锪绎L(fēng)起?!雹埘U照詩:“安知曠士懷?!雹芡豸印兜菢琴x》:“登茲樓以四望兮,聊暇日以銷憂?!贝嗽品賾n,蓋翻其語也?!对姟罚骸胺甏税賾n?!?br>
方知象教力①,足可追冥搜②。仰穿龍蛇窟,始出枝撐幽多③。
(此敘登塔之事。象教,建培者。冥搜,登塔者。穿窟出穴,所謂有冥搜也?!颈R注】“磴道屈曲,如穿龍蛇之窟。歷盡盤錯,始出枝撐之幽。)
①王. 《頭陀寺碑》:“正法既沒,象教凌夷?!弊ⅲ骸跋蠼蹋詾樾蜗笠越倘艘?。”②孫綽《天臺山賦序》:“夫非遠(yuǎn)寄冥搜,何肯遙想而存之。”謂此塔真可追攀而冥搜也。③王延壽《魯靈光殿賦》:“枝撐權(quán)丫而斜據(jù)?!弊ⅲ骸爸?,交木也。”黃山谷曰:塔下數(shù)級皆枝撐洞黑,出上級乃明。
七星在北戶①。河漢聲西流②。羲和鞭白日③,少吳行清秋④。秦山忽破碎⑤,涇渭不可求⑥。俯視但一氣⑦,焉能辨皇州⑧。
(此記登塔之景。上四,仰觀于天,見象緯之逼近。下四,俯視于地,見山川之微渺。總是極摹其高。星河夜景,西流,秋候之象。羲和晝景,鞭日,秋光短促也。忽破碎,謂大小錯雜。不可求,謂清濁難分。皇州莫辨,薄暮陰翳矣。)①《史記·天官書》:“北斗七星,所謂璇璣玉衡以齊七政?!薄洞呵镞\(yùn)斗樞》:斗,第一天樞,第二璇,第三璣,第四權(quán),第五衡,第六開陽,第七瑤光?!秴嵌假x》:“開北戶以向日?!雹诠旁姡骸昂訚h清且淺?!薄稄V雅》:“天河謂之天漢,亦曰河漢?!蔽何牡墼姡骸疤鞚h回西流?!雹邸冻o》:“吾令羲和弭節(jié)?!蓖跻葑ⅲ骸棒撕?,日馭也?!庇郑骸鞍兹照阎??!雹堋对铝睢罚骸坝矍镏?,其帝少吳?!迸四嵩姡骸爸烀魉拖?,少吳迎秋?!币笾傥脑姡骸蔼?dú)有清秋日?!雹荨局熳ⅰ壳厣?,指終南諸山?!稄V輿記》:藍(lán)田有秦嶺,乃南山之脊。若隴西秦山,與此相去甚遠(yuǎn)。賈誼《旱云賦》:“正云布而雷動兮,相擊沖而破碎。”⑥《詩》:“涇以渭濁?!滨U照詩:“涇渭不可雜?!薄菌Q注】涇渭乃關(guān)西大川,韋朝宗引渭水入金光門,置漕于西市。⑦魏文帝詩:“俯視清水波。”《西征賦》:“化一氣而甄三才?!雹圊U照詩:”表里望皇州?!被手?,帝都也。
回首叫虞舜①,蒼梧云正愁②。惜哉瑤他飲,日晏昆侖丘③。黃鶴去不息,哀鳴何所投④。君看隨陽雁⑤,各有稻粱謀。
(末乃登塔有感,所謂百憂也?;厥锥?,思古,以虞舜蒼梧比太宗昭陵也。惜哉二句,傷今,以王母瑤池比太真溫泉也?!局熳ⅰ磕┮渣S鴿哀嗚自比,而嘆謀生之不若陽雁,此蓋優(yōu)亂之詞。此章前二段各四句,后二段各八句。)
①王粲詩:“回首望長安。”《杜詩博議》:高祖號神堯皇帝,太宗受內(nèi)禪,故以虞舜方之。【朱注】《西京新記》載,茲恩寺浮屠前階,立太宗《三藏圣教序》碑?;厥捉兴矗⒁庠诖笞?。舊謂泛思古圣君者,非也。②《記》:“舜葬于蒼梧之野。”《山海經(jīng)》:“南方蒼梧之丘、蒼梧之淵,中有九疑山,舜所葬,在長沙零陵界中?!段倪x注》:《歸藏啟筮》:“有白云出自蒼梧,入于太梁?!敝x眺詩:“云去蒼梧野?!苯傇姡骸霸瞥顢?shù)處黑?!雹鄢碳戊菰唬好骰视窝珞P山,皆貴妃從幸,故以日晏昆侖諷之。魏文帝詩:“惜哉時不遇?!薄读凶印罚耗峦跎鲋穑杂^黃帝之宮,遂賓于西王母,觴于瑤池之上,乃觀日之所入,日行萬里。鮑照詩:“夕飲乎瑤池。”《史記·張湯傳》:“日晏,天子忘食?!雹堋俄n詩外傳》:田饒謂魯哀公曰:“夫黃鵲一舉千里,止君園池,啄君稻粱,君猶貴之,以其從來遠(yuǎn)也。故臣將去君,黃鵲舉矣?!睍x《黃鴿曲》:“黃鵠參天飛,半道還哀鳴?!鄙蚣s詩:“驚麏去不息?!雹荨队碡暋罚骸瓣桒B攸居?!弊ⅲ骸半S陽之鳥,鴻雁之屬?!比嚼先撕显唬捍嗽娮I切天寶時事也。秦山忽破碎,喻人君失道也。涇渭不可求,言清濁不分也。焉能辨皇州,傷天下無綱紀(jì)文章,而上都亦然也。虞舜蒼梧,思古圣君而不可得也?,幊厝贞蹋^明皇方耽于淫樂而未已也。賢人君子,多去朝廷,故以黃鵠哀鳴比之。小人貪祿戀位,故以陽雁稻粱刺之。錢謙益曰:高標(biāo)烈風(fēng),登茲百憂,岌岌乎有漂搖析崩之懼,正起興也。焉能辨皇州,恐長安不可知,所以回首而叫虞舜。蒼梧云正愁,猶太白云“長安不見使人愁”也。唐人多以王母喻貴妃。瑤池日晏,言天下將亂,而宴樂不可以為常也。
同時諸公登塔,各有題詠。薛據(jù)詩已失傳;岑、儲兩作.風(fēng)秀熨貼,不愧名家;高達(dá)夫出之簡凈,品格亦自清堅(jiān)。少陵則格法嚴(yán)整,氣象崢嶸,音節(jié)悲壯,而俯仰高深之景,盱衡今古之識,感慨身世之懷,莫不曲盡篇中,真足壓倒群賢,雄視千古矣。三家結(jié)語,未免拘束,致鮮后勁。杜于末幅,另開眼界,獨(dú)辟思議,力量百倍于人。
岑參詩云:“塔勢如涌出,孤高聳天宮。登臨出世界,磴道盤虛空。突兀壓神州,崢嶸如鬼工。四角礙白日,七層摩蒼穹。下窺指高鳥,俯聽聞驚風(fēng)。連山若波濤,奔走似朝東。青松夾馳道,宮觀何玲瓏。秋色從西來,蒼然滿關(guān)中。五陵北原上北原上,萬古青濛濛。凈理了可悟,勝因夙所宗。誓將掛冠去,覺道資無窮?!?br>
儲光羲詩云,“金祠起真宇,直上青云垂。地靜我亦聞,登之秋清時。蒼蕪宜春苑,片碧昆明池。誰道天漢高,逍遙方在茲。虛形賓大極,攜手行翠微。雷雨傍杳冥,鬼神中躨跜。靈變在倏忽,莫能窮天涯。冠上閶闔開,履下鴻雁飛。宮室低邐迆,群山小參差。俯仰宇宙空,庶幾了義歸。崱■非大廈,久居亦以危。”
高適詩云:“香界泯群有,浮圖豈諸相。登臨駭孤高,披拂欣大壯。言是羽翼生,回出虛空上。頓疑身世別,乃覺形神王。宮闕皆戶前,山河盡檐向。秋風(fēng)昨夜至,秦塞多清曠。千里何蒼蒼,五陵郁相望。盛時慚阮步,末宦知周防。輸效獨(dú)無因,斯焉可游放?!?
-----------仇兆鰲 《杜詩詳注》-----------
《同諸公登慈恩寺塔》的詩詞大意
高標(biāo)橫跨蒼穹,烈風(fēng)無時休息。除非曠士懷,登上這翻百憂。
方知教能力,值得去細(xì)細(xì)搜尋。
仰頭穿過龍蛇窟,開始從樹枝撐幽。
七星在北戶,漢聲西流河。
羲和鞭太陽,少昊做清秋。
秦山忽然破碎,涇渭不可求。
低頭看只是一氣,他能辨別皇州。
回頭叫虞舜,蒼梧王說正愁。
可惜瑤池暢飲,天晚昆侖丘。
天鵝去不停,哀嗚哪兒投。
你看隨陽雁,各有稻粱計(jì)劃。
* 此部分翻譯來自AI,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