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代:竇威
匈奴屢不平,漢將欲縱橫。
看云方結(jié)陣,卻月始連營。
潛軍度馬邑,揚旆掩龍城。
會勒燕然石,方傳車騎名。
-
唐代:鄭世翼
步登北邙坂,踟躕聊寫望。
宛洛盛皇居,規(guī)模窮大壯。
三河分設(shè)險,兩崤資巨防。
飛觀紫煙中,層臺碧云上。
青槐夾馳道,迢迢修且曠。
左右多第宅,參差居將相。
清晨謁帝返,車馬相追訪。
胥徒各異流,文物紛殊狀。
囂塵暗天起,簫管從風飏.伊余孤且直,生平獨淪喪。
山幽有桂叢,何為坐惆悵。
-
唐代:王建
美人開池北堂下,拾得寶釵金未化。
鳳凰半在雙股齊,鈿花落處生黃泥。
當時墮地覓不得,暗想窗中還夜啼。
可知將來對夫婿,鏡前學梳古時髻。
莫言至死亦不遺,還似前人初得時。
-
唐代:李商隱
碧煙秋寺泛湖來,水打城根古堞摧。
盡日傷心人不見,石榴花滿舊琴臺。
-
唐代:李群玉
卑濕長沙地,空拋出世才。
已齊生死理,鵩鳥莫為災(zāi)。
-
唐代:陸龜蒙
層云愁天低,久雨倚檻冷。
絲禽藏荷香,錦鯉繞島影。
心將時人乖,道與隱者靜。
桐陰無深泉,所以逞短綆。
-
唐代:唐彥謙
千門萬戶鞠蒿藜,斷燼遺垣一望迷。
惆悵建章鴛瓦盡,夜來空見玉繩低。
-
唐代:廣宣
從辭鳳閣掌絲綸,便向青云領(lǐng)貢賓。
再辟文場無枉路,兩開金榜絕冤人。
眼看龍化門前水,手放鶯飛谷口春。
明日定歸臺席去,鶺鴒原上共陶鈞。
-
唐代:杜甫
步屟隨春風,村村自花柳。
田翁逼社日,邀我嘗春酒。
酒酣夸新尹,畜眼未見有。
回頭指大男,渠是弓弩手。
名在飛騎籍,長番歲時久。
前日放營農(nóng),辛苦救衰朽。
差科死則已,誓不舉家走。
今年大作社,拾遺能住否。
叫婦開大瓶,盆中為吾取。
感此氣揚揚,須知風化首。
語多雖雜亂,說尹終在口。
朝來偶然出,自卯將及酉。
久客惜人情,如何拒鄰叟。
高聲索果栗,欲起時被肘。
指揮過無禮,未覺村野丑。
月出遮我留,仍嗔問升斗。
-
唐代:柳宗元
天地果無初乎?吾不得而知之也。
生人果有初乎?吾不得而知之也。
然則孰為近?曰:有初為近。
孰明之?由封建而明之也。
彼封建者,更古圣王堯、舜、禹、湯、文、武而莫能去之。
蓋非不欲去之也,勢不可也。
勢之來,其生人之初乎?不初,無以有封建。
封建,非圣人意也。
彼其初與萬物皆生,草木榛榛,鹿豕狉狉,人不能搏噬,而且無毛羽,莫克自奉自衛(wèi)。
荀卿有言:“必將假物以為用者也。
”夫假物者必爭,爭而不已,必就其能斷曲直者而聽命焉。
其智而明者,所伏必眾,告之以直而不改,必痛之而后畏,由是君長刑政生焉。
故近者聚而為群,群之分,其爭必大,大而后有兵有德。
又有大者,眾群之長又就而聽命焉,以安其屬。
于是有諸侯之列,則其爭又有大者焉。
德又大者,諸侯之列又就而聽命焉,以安其封。
于是有方伯、連帥之類,則其爭又有大者焉。
德又大者,方伯、連帥之類又就而聽命焉,以安其人,然后天下會于一。
是故有里胥而后有縣大夫,有縣大夫而后有諸侯,有諸侯而后有方伯、連帥,有方伯、連帥而后有天子。
自天子至于里胥,其德在人者死,必求其嗣而奉之。
故封建非圣人意也,勢也。
夫堯、舜、禹、湯之事遠矣,及有周而甚詳。
周有天下,裂土田而瓜分之,設(shè)五等,邦群后。
布履星羅,四周于天下,輪運而輻集;合為朝覲會同,離為守臣捍城。
然而降于夷王,害禮傷尊,下堂而迎覲者。
歷于宣王,挾中興復(fù)古之德,雄南征北伐之威,卒不能定魯侯之嗣。
陵夷迄于幽、厲,王室東徙,而自列為諸侯。
厥后問鼎之輕重者有之,射王中肩者有之,伐凡伯、誅萇弘者有之,天下乖戾,無君君之心。
余以為周之喪久矣,徒建空名于公侯之上耳。
得非諸侯之盛強,末大不掉之咎歟?遂判為十二,合為七國,威分于陪臣之邦,國殄于后封之秦,則周之敗端,其在乎此矣。
秦有天下,裂都會而為之郡邑,廢侯衛(wèi)而為之守宰,據(jù)天下之雄圖,都六合之上游,攝制四海,運于掌握之內(nèi),此其所以為得也。
不數(shù)載而天下大壞,其有由矣:亟役萬人,暴其威刑,竭其貨賄,負鋤梃謫戍之徒,圜視而合從,大呼而成群,時則有叛人而無叛吏,人怨于下而吏畏于上,天下相合,殺守劫令而并起。
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
漢有天下,矯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內(nèi)而立宗子,封功臣。
數(shù)年之間,奔命扶傷之不暇,困平城,病流矢,陵遲不救者三代。
后乃謀臣獻畫,而離削自守矣。
然而封建之始,郡國居半,時則有叛國而無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
繼漢而帝者,雖百代可知也。
唐興,制州邑,立守宰,此其所以為宜也。
然猶桀猾時起,虐害方域者,失不在于州而在于兵,時則有叛將而無叛州。
州縣之設(shè),固不可革也。
或者曰:“封建者,必私其土,子其人,適其俗,修其理,施化易也。
守宰者,茍其心,思遷其秩而已,何能理乎?”余又非之。
周之事跡,斷可見矣:列侯驕盈,黷貨事戎,大凡亂國多,理國寡,侯伯不得變其政,天子不得變其君,私土子人者,百不有一。
失在于制,不在于政,周事然也。
秦之事跡,亦斷可見矣:有理人之制,而不委郡邑,是矣。
有理人之臣,而不使守宰,是矣。
郡邑不得正其制,守宰不得行其理。
酷刑苦役,而萬人側(cè)目。
失在于政,不在于制,秦事然也。
漢興,天子之政行于郡,不行于國,制其守宰,不制其侯王。
侯王雖亂,不可變也,國人雖病,不可除也;及夫大逆不道,然后掩捕而遷之,勒兵而夷之耳。
大逆未彰,奸利浚財,怙勢作威,大刻于民者,無如之何,及夫郡邑,可謂理且安矣。
何以言之?且漢知孟舒于田叔,得魏尚于馮唐,聞黃霸之明審,睹汲黯之簡靖,拜之可也,復(fù)其位可也,臥而委之以輯一方可也。
有罪得以黜,有能得以賞。
朝拜而不道,夕斥之矣;夕受而不法,朝斥之矣。
設(shè)使?jié)h室盡城邑而侯王之,縱令其亂人,戚之而已。
孟舒、魏尚之術(shù)莫得而施,黃霸、汲黯之化莫得而行;明譴而導(dǎo)之,拜受而退已違矣;下令而削之,締交合從之謀周于同列,則相顧裂眥,勃然而起;幸而不起,則削其半,削其半,民猶瘁矣,曷若舉而移之以全其人乎?漢事然也。
今國家盡制郡邑,連置守宰,其不可變也固矣。
善制兵,謹擇守,則理平矣。
或者又曰:“夏、商、周、漢封建而延,秦郡邑而促。
”尤非所謂知理者也。
魏之承漢也,封爵猶建;晉之承魏也,因循不革;而二姓陵替,不聞延祚。
今矯而變之,垂二百祀,大業(yè)彌固,何系于諸侯哉?或者又以為:“殷、周,圣王也,而不革其制,固不當復(fù)議也。
”是大不然。
夫殷、周之不革者,是不得已也。
蓋以諸侯歸殷者三千焉,資以黜夏,湯不得而廢;歸周者八百焉,資以勝殷,武王不得而易。
徇之以為安,仍之以為俗,湯、武之所不得已也。
夫不得已,非公之大者也,私其力于己也,私其衛(wèi)于子孫也。
秦之所以革之者,其為制,公之大者也;其情,私也,私其一己之威也,私其盡臣畜于我也。
然而公天下之端自秦始。
夫天下之道,理安斯得人者也。
使賢者居上,不肖者居下,而后可以理安。
今夫封建者,繼世而理;繼世而理者,上果賢乎,下果不肖乎?則生人之理亂未可知也。
將欲利其社稷以一其人之視聽,則又有世大夫世食祿邑,以盡其封略,圣賢生于其時,亦無以立于天下,封建者為之也。
豈圣人之制使至于是乎?吾固曰:“非圣人之意也,勢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