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代:李白
海水不滿眼,觀濤難稱心。
即知蓬萊石,卻是巨鰲簪。
送爾游華頂,令余發(fā)舄吟。
仙人居射的,道士住山陰。
禹穴尋溪入,云門隔嶺深。
綠蘿秋月夜,相憶在鳴琴。
-
唐代:劉得仁
此去幾般榮,登科鼎足名。
無慚入南巷,高價(jià)聳東京。
窗對(duì)嵩山碧,庭來洛水聲。
門前桃李樹,一徑已陰成。
-
唐代:李咸用
歸岫香爐碧,行吟步益遲。
諸侯師不得,樵客偶相隨。
思舊江云斷,談玄岳月移。
只應(yīng)張野輩,異代作心知。
-
唐代:羅隱
爛柯山下忍重到,雙檜樓前日欲殘。
華屋未移春照灼,故侯何在淚汍瀾。
不唯濟(jì)物工夫大,長(zhǎng)憶容才尺度寬。
一慟旁人莫相笑,知音衰盡路行難。
-
唐代:廖凝
一聲初應(yīng)候,萬木已西風(fēng)。
偏感異鄉(xiāng)客,先于離塞鴻。
日斜金谷靜,雨過石城空。
此處不堪聽,蕭條千古同。
-
宋代:趙希{亻丙}
又是年時(shí),冷煙寒食梨花院。
柳金拖線。
一曲珠歌轉(zhuǎn)。
翠碧雕梁,風(fēng)軟簾通燕。
何須勸。
酒豪詩(shī)健。
逸韻今重見。
-
明代:張羽
片帆迢遞入?yún)菬?,竹溆蘆汀斷復(fù)連。
柳蔭濃遮官道上,蟬聲多傍驛樓前。
近湖漁舍皆懸網(wǎng),向浦人家盡種蓮。
行到吳王夜游處,滿川芳草獨(dú)堪憐。
-
唐代:白居易
秦中歲云暮,大雪滿皇州。
雪中退朝者,朱紫盡公侯。
貴有風(fēng)雪興,富無饑寒憂。
所營(yíng)唯第宅,所務(wù)在追游。
朱門車馬客,紅燭歌舞樓。
歡酣促密坐,醉暖脫重裘。
秋官為主人,廷尉居上頭。
日中為一樂,夜半不能休。
豈知閿鄉(xiāng)獄,中有凍死囚。
-
唐代:皎然
晴明路出山初暖,行踏春蕪看茗歸。
乍削柳枝聊代札,時(shí)窺云影學(xué)裁衣。
身閑始覺隳名是,心了方知苦行非。
外物寂中誰(shuí)似我,松聲草色共無機(jī)。
-
明代:宋琬
倒瀉銀河事有無,掀天濁浪只須臾。
人間更有風(fēng)濤險(xiǎn),翻說黃河是畏途。
-
宋代:王安石
褒禪山亦謂之華山,唐浮圖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禪”。
今所謂慧空禪院者,褒之廬冢也。
距其院東五里,所謂華山洞者,以其乃華山之陽(yáng)名之也。
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滅,獨(dú)其為文猶可識(shí)曰“花山”。
今言“華”如“華實(shí)”之“華”者,蓋音謬也。
其下平曠,有泉側(cè)出,而記游者甚眾,所謂前洞也。
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問其深,則其好游者不能窮也,謂之后洞。
余與四人擁火以入,入之愈深,其進(jìn)愈難,而其見愈奇。
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盡。
”遂與之俱出。
蓋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視其左右,來而記之者已少。
蓋其又深,則其至又加少矣。
方是時(shí),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既其出,則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
于是余有嘆焉。
古人之觀于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
夫夷以近,則游者眾;險(xiǎn)以遠(yuǎn),則至者少。
而世之奇?zhèn)?、瑰怪,非常之觀,常在于險(xiǎn)遠(yuǎn),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有志矣,不隨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有志與力,而又不隨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無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然力足以至焉,于人為可譏,而在己為有悔;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其孰能譏之乎?此余之所得也!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書之不存,后世之謬其傳而莫能名者,何可勝道也哉!此所以學(xué)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人者:廬陵蕭君圭君玉,長(zhǎng)樂王回深父,余弟安國(guó)平父、安上純父。
至和元年七月某日,臨川王某記。
-
唐代:白居易
花非花,霧非霧。
夜半來,天明去。
來如春夢(mèng)幾多時(shí)?
去似朝云無覓處。